聲明:本文由入駐搜狐公眾平臺的作者撰寫,除搜狐官方賬號外,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場。舉報
2016-08-01過敏兒童心靈家園
喘息不止,只因“心理缺氧”
“被壓抑的哭喊”
早在上個世紀30年代末,弗洛伊德和亞歷山大就認為哮喘的心理因素主要是圍繞著對母親的過度依賴和分離恐懼的潛意識沖突,F在,越來越多的呼吸科專家認可心理社會因素在哮喘的發生、發展、轉歸和預后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患者在很大程度上將哮喘的喘息發作和咳嗽癥狀看作是期望得到他人關注和保護的。
強烈的精神或心理刺激是導致哮喘發作的常見的心理社會原因。
各種生活事件也有可能誘發哮喘,如失戀、喪偶、原生家庭不和睦、經濟困難、下崗、升職工作壓力、人際沖突、居住環境不佳等。災難性事件同樣也會誘發哮喘發作,在9·11之后的幾周中,紐約的哮喘發病率提高了27%。
但是依賴性強、被動、敏感、情緒不穩定人格特質的人更容易罹患哮喘。
盡管所有人格類型的人都有可能罹患哮喘,這些人格特質的人在人際關系中不善于表達自己的情感,會過分在意他人的評價,在與他人的交往中常常感到自卑,常常缺乏人際安全感,并且對他人和社會常常抱有負面的態度。他們更容易感到孤獨,對周圍環境及未來常常感到不確定。他們在生活中缺乏良好的社會支持系統,常常迫切地期望有人能夠真正地了解和關注他們,哮喘就成為一種吸引他人關注的方式。哮喘的治療除了醫生的努力,患者自身的努力更為重要,那些把治療的責任完全推給醫生的依賴性患者的生存質量最差。
錯誤的認知模式和行為模式也會導致哮喘的頻繁發作。
哮喘患者的內在信念常常是災難性的,往往會在實際的危險沒有發生之前,就開始過度緊張,甚至會因為發現自己忘記攜帶哮喘噴霧而誘發哮喘。自我中心的人也更容易被哮喘找上門或者患病后更容易發作。他們常常比其他人更容易感到自己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而焦慮不安、憤懣;也可能更容易相信自己的想法而不遵從醫囑,不接受正確系統的治療而導致發病。
哮喘也可能會誘發心理疾病
心理社會因素會導致哮喘的發生,同樣,。由于哮喘導致的生活質量的降低,患者更容易患抑郁癥、恐懼癥等心理疾病,也有少部分的驚恐障礙等心理疾病被誤診為哮喘。此外,一部分治療哮喘的藥物,如β受體激動劑等藥物可能會誘發焦慮。
那些家庭關系尤其是母子關系中存在過度照顧和依賴的兒童或成人也不乏因為對分離的恐懼而發病的例子。當然,父母過于嚴厲也會導致孩子自卑、壓抑、敏感,而更容易成為哮喘患者。
所以,在哮喘的治療中要充分重視生理心理社會三者之間的相互關系,除了常規的抗炎、抗敏、免疫治療等方法之外,還要重視心理調節和精神科藥物的合理使用。
| ||||
Copyright @ 2001-2013 www.damingfuzh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健康網 版權所有
網站所登新聞、資訊等內容, 均為相關單位具有著作權,未經書面授權,轉載注明出處
未經中國健康網書面授權,請勿建立鏡像,轉載請注明來源,違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