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由入駐搜狐公眾平臺的作者撰寫,除搜狐官方賬號外,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場。舉報
梁淑文教授,解放軍306醫院,消化內科
急性胃擴張
急性胃擴張(acute gastric dilatation)是指短期內由于大量氣體和液體積聚,胃和十二指腸上段的高度擴張而致的一種綜合征。通常為某些內外科疾病或麻醉手術的嚴重并發癥。
病因學
某些器質性疾病和功能性因素均可并發急性胃擴張,常見者歸納為三類:
急性胃擴張
(一)外科手術 創傷、麻醉和外科手術,尤其是腹腔、盆腔手術及迷走神經切斷術,均可直接刺激軀體或內臟神經,引起胃的自主神經功能失調,胃壁的反射性抑制,造成胃平滑肌弛緩,進而形成擴張。麻醉時氣管插管,術后給氧和胃管鼻飼,亦可使大量氣體進入胃內,形成擴張。
(二)疾病狀態 胃扭轉、嵌頓性食管裂孔疝以及各種原因所致的十二指腸壅積癥、十二指腸腫瘤、異物等均可引起胃潴留和急性胃擴張;幽門附近的病變,如脊柱畸形、環狀胰腺、胰癌等偶可壓迫胃的輸出道引起急性胃擴張;軀體部上石膏套后1~2天引起的所謂“石膏套綜合征”(cast syndrome),可能是脊柱伸展過度,十二指腸受腸系膜上動脈壓迫的結果;情緒緊張、精神抑郁、營養不良均可引起植物神經功能紊亂,使胃的張力減低和排空延遲;糖尿病神經病變、抗膽堿能藥物的應用;水、電解質代謝失調、嚴重感染(如敗血癥)均可影響胃的張力和胃的排空,導致急性胃擴張。
(三)各種外傷產生的應激狀態 尤其是上腹部挫傷或嚴重復合傷,其發生與腹腔神經叢受強烈刺激有關。
短時間內進食過多也是偶見原因。
當胃擴張到一定程度時,胃壁肌肉張力減弱,使食管與責門、胃與十二指腸交界處形成銳角,阻礙胃內容物的排出,膨大的胃可壓迫十二指腸,并將系膜及小腸擠向盆腔。因此,牽張系膜上動脈而壓迫十二指腸,造成幽門遠端的梗阻。唾液、胃十二指腸液和胰液、腸液的分泌亢進,均可使大量液體積聚于胃內,加重胃擴張。擴張的胃還可以機械地壓迫門靜脈,使血液郁滯于腹腔內臟,亦可壓迫下腔靜脈,使回心血量減少,最后可導致周圍循環衰竭。由于大量嘔吐、禁食和胃腸減壓引流,可引起水和電解質紊亂。
臨床表現
急性胃擴張
大多起病緩慢,迷走神經切斷術者常于術后第2周開始進流質飲食后發病。主要癥狀有腹脹、上腹或臍周隱痛,惡心和持續性嘔吐。嘔吐物為混濁的棕綠色或咖啡色液體,嘔吐后癥狀并不減輕。隨著病情的加重,全身情況進行性惡化,嚴重者可出現脫水、堿中毒,并表現為煩躁不安、呼吸急促、手足抽搐、血壓下降和休克。突出的體征為上腹膨脹,可見毫無蠕動的胃輪廓,局部有壓痛,叩診過度回響,有振水聲。臍右偏上出現局限性包塊,外觀隆起,觸之光滑而有彈性、輕壓痛,其右下邊界較清,此為極度擴張的胃竇,稱“巨胃竇癥”,乃是急性胃擴張特有的重要體征,可作為臨床診斷的有力佐證。
本病可因胃壁壞死發生急性胃穿孔和急性腹膜炎。
實驗室檢查可發現血液濃縮、低血鉀、低血氯和堿中毒。立位腹部X線片可見左上腹巨大液平面和充滿腹腔的特大胃影及左膈肌抬高.
診斷
根據病史、體征,結合實驗室檢查和腹部X線征象,診斷一般不難。手術后發生的胃擴張常因癥狀不典型而與術后一般胃腸癥狀相混淆造成誤診。此外,應和腸梗阻、腸麻痹鑒別,腸梗阻和腸麻痹主要累及小腸,腹脹以腹中部明顯,胃內不會有大量積液和積氣,抽空胃內容物后患者也不會有多大好處,X線平片可見多個階梯狀液平。
檢查
實驗室檢查可發現血液濃縮、低血鉀、低血氯和堿中毒。立位腹部X線片可見左上腹巨大液平面和充滿腹腔的特大胃影及左膈肌抬高。
并發癥
急性胃擴張可因胃壁壞死發生急性胃穿孔和急性腹膜炎
當胃擴張到一定程度時,胃壁肌肉張力減弱,使食管與責門、胃與十二指腸交界處形成銳角,阻礙胃內容物的排出,膨大的胃可壓迫十二指腸,并將系膜及小腸擠向盆腔。因此,牽張系膜上動脈而壓迫十二指腸,造成幽門遠端的梗阻,唾液、胃十二指腸液和胰液、腸液的分泌亢進,均可使大量液體積聚于胃內,加重胃擴張。擴張的胃還可以機械地壓迫門靜脈,使血液郁滯于腹腔內臟,亦可壓迫下腔靜脈,使回心血量減少,最后可導致周圍循環衰竭。由于大量嘔吐、禁食和胃腸減壓引流,可引起水和電解質紊亂。
治療措施
暫時禁食,放置胃管持續胃腸減壓,糾正脫水、電解質紊亂和酸堿代謝平衡失調。低血鉀常因血濃縮而被掩蓋,應予注意。病情好轉24小時后,可于胃管內注入少量液體,如無潴留,即可開始少量進食。如無好轉則應手術。過度飽餐所致者,胃管難以吸出胃內容物殘渣或有十二指腸梗阻及已產生并發癥者亦應手術治療。手術方式一般以簡單有效為原則,如單純胃切開減壓、胃修補及胃造瘺術等。胃壁壞死常發生于賁門下及胃底近責門處,由于壞死區周圍炎癥水腫及組織菲薄,局部組織移動性較差,對較大片壞死的病例,修補或造瘺是徒勞無益的,宜采用近側胃部分切除加胃食管吻合術為妥。
近代外科在腹部大手術后多放置胃管,術后多變換體位,注意水、電解質及酸堿平衡,急性胃擴張發生率及病死率已大為降低。
飲食注意
急性胃擴張是指短期內由于大量氣體和液體積聚,胃和十二指腸上段的高度擴張而致的一種綜合征。 此病通常為某些內外科疾病或麻醉手術的嚴重并發癥。
根據病史、體征,結合實驗室檢查和腹部 X線征象,診斷一般不難。手術后發生的胃擴張常因癥狀不典型而與術后一般胃腸癥狀相混淆造成誤診。此外,應和腸梗阻、腸麻痹鑒別,腸梗阻和腸麻痹主要累及小腸,腹脹以腹中部明顯,胃內不會有大量積液和積氣,抽空胃內容物后患者也不會有多大好處, X線平片可見多個階梯狀液平。
急性胃擴張飲食注意
飲食過量或飲食不當 (尤其是狂飲暴食 )是引起急性胃擴張的最常見病因。短時間內大量進食使胃突然過度充盈、胃壁肌肉受到過度的牽拉而發生反射性麻痹,食物積聚于胃內,胃持續擴大。胃擴大后,胃粘膜的表面積劇增,胃壁受壓,胃的血循環受阻,加之食物的發酵引起的胃粘膜炎癥,使胃粘膜有大量液體滲出。
胃竇的擴張和胃內容物的刺激使胃竇分泌的胃泌素增多,刺激了胃液的分泌,小腸受擴大的胃的推移而使腸系膜受到牽拉。
一方面影響腹腔神經叢而加重胃的麻痹,另一方面十二指腸橫部受到腸系膜上動脈的壓迫及空腸上部受到牽拉而出現梗阻,加上幽門松弛等因素,使十二指腸液的返流增多。
另外由于擴大后胃與食管角度的改變,使胃內容物包括氣體難于經食道排出,這些因素互為因果,形成惡性循環,終使胃呈急劇的、進行性的擴大,形成急性胃擴張。如病情繼續發展,胃壁的血循環狀況將進一步惡化,可出現血性滲出,最后可出現胃壁的壞死甚至穿孔。
預后
近代外科在腹部大手術后多放置胃管,術后多變換體位,注意水、電解質及酸堿平衡,急性胃擴張發生率及病死率已大為降低。
病例
女病人。當時病人臉色蒼白,滿頭大汗,全身浮腫,已經昏迷。
家屬描述,女病人前一天吃了年糕,胃已經有點不舒服。當天中午,她午飯吃了面條,然后開始邊看電視邊吃東西。從中午12點到下午5點,她一刻不停地吃下了薯片、爆米花、蛋卷、瓜子,又喝了許多水。到了晚飯時分,她的胃脹得厲害,出去散步了一圈也沒有用,緊接著開始胃痛,躺了一會,意識開始模糊。見情況不對,家人馬上開車將單女士送往醫院。
在手術室,醫生打開了病人的腹腔看到的是一個膨脹到有正常人20多倍的胃。因為撐得太大,胃壁已經薄得都快透明了。一般正常人的胃是在肋骨下邊點的位置,但病人的胃因為脹得太大,已經擠壓到骨盆的位置了。病人的胃里充斥著大量氣體,胃壁內側都是密密麻麻的小氣泡。我們將胃里的食物殘渣慢慢取出來,足足倒了2個臉盆才清干凈。從殘渣中,還能看出薯片、爆米花之類的食品。在病人的胃壁上,還發現了細小的裂口。
經過醫生全力搶救了2個小時,病人還是不治身亡。醫院最終的結論是,該病人死于急性胃擴張。
胃潴留
(胃排空延遲)
概述
胃潴留又稱胃排空延遲,是指胃內容物滯存而未及時排空。凡嘔吐出4-6小時以前攝入的食物,或空腹8小時以上,測得胃殘留量>200ml者,均提示有胃潴留存在。本病是個常見的多發病,無年齡及區域差別,女性似較男性為多。
病因
現代醫學認為,功能性胃潴留起因于胃張力缺乏,胃動力障礙、中樞神經疾病、糖尿病合并神經病變及迷走神經切斷術等也是引起本病的常見因素。此外,尿毒癥、酸中毒、低鉀血癥、低鈣血癥、體內感染、劇烈疼痛、嚴重貧血以及某些鎮靜劑和抗膽堿能藥物的應用也可導致本病。
癥狀
1、嘔吐。嘔吐無規律,日夜均可發生,一天一次至數次。嘔吐物常為4-6小時以前的宿食,一般不含膽汁。急性嘔吐頻繁者可出現脫水和電解質代謝紊亂;慢性患者可有營養不良和體重下降。嚴重或長期嘔吐者,可導致胃酸和鉀離子丟失而引起堿中毒。
2、上腹飽脹、疼痛,腹痛可為鈍痛、絞痛或燒灼痛。嘔吐后癥狀可緩解。
檢查
(1)血液檢查:可見不同程度的貧血、低蛋白血癥、低鉀血癥、低鈣血癥、血氣分析檢查提示酸堿平衡紊亂,部分患者可有尿素氮升高。
(2)胃腸X線檢查:X線下提示鋇劑在4小時后仍存留50%,或6小時后仍未排空。
(3)超聲波:胃腸超聲波可見上腹或左上腹部可探及囊實性腫塊,即胃型,內為無回聲區,有漂浮光點及光團,隨體位向重力低位移動,下胃管抽吸后,腫塊亦隨之縮小。
(4)胃鏡檢查:胃鏡下可見大量的滯留物。
(5)胃管吸收:胃管可吸出4小時前攝入的食物。
治療
1、一般治療:給予少渣飲食,補充維生素和微量元素。
2、糾正水、電解質與酸堿失衡。
3、對癥治療,給予促進胃動力藥物(胃復安,嗎丁啉)。
幽門梗阻
幽門梗阻(pylorus,obstruction of)指的是胃的幽門部位,由于潰瘍或癌瘤等病變所致的食物和胃液通過障礙。它可分為不完全性梗阻和完全性梗阻兩大類。 幽門梗阻是胃、十二指腸潰瘍的常見并發癥之一,可發生在潰瘍病的近期(即活動期)或晚期。偶可見于幽門管或幽門前區潰瘍。其他可以形成幽門梗阻的疾病還有胃竇癌、胃粘膜脫垂及胃結核等。據統計在十二指腸潰瘍中發生幽門梗阻者約占8%,而在胃潰瘍中僅占2%左右。
疾病描述
幽門是消化道最狹窄的部位,正常的直徑約1.5cm,因此容易發生梗阻。由于幽門通過障礙,胃內容物不能順利入腸,而在胃內大量潴留,導致胃壁肌層肥厚,胃腔擴大及胃黏膜層的炎癥,水腫及糜爛。臨床上因病人長期不能正常進食,并大量嘔吐,導致嚴重的營養不良,低蛋白血癥及貧血,并有嚴重脫水、低鉀及堿中毒等水、電解質紊亂。
疾病簡介
當幽門附近有潰瘍或炎性病變時,便刺激幽門括約肌,引起其痙攣或幽門區水腫,由此發生的梗阻,稱為幽門不完全性梗阻,或稱部分性梗阻。它是暫時的,但也可有反復發作。另外一種情況是,由于潰瘍愈合后形成的瘢痕組織,或胃部手術后發生的粘連牽拉,或因癌瘤侵犯幽門竇,結果均可造成幽門區狹窄而出現梗阻,這種梗阻是很難或不能緩解的,稱為完全性梗阻。
有幽門梗阻的病人,常有上腹部脹痛、脹滿、噯氣和返酸,尤其在飯后更明顯;而嘔吐則多在夜間發生,可以吐出隔日或隔夜的食物殘渣,且有酸腐味,一般無膽汁。嘔吐量可以很大,甚至一次可以達1升以上。嘔吐后腹脹和腹痛可以減輕或暫時緩解,但這些癥狀可以反復出現,由于病人懼怕嘔吐而自行限制飲食,再加上吃進的一點也多吐了出來,常很快就出現消瘦、脫水、尿少、便秘等,嚴重時可引起電解質和酸堿平衡紊亂,乃至代謝性堿中毒。對于長期患胃潰瘍的病人,如果出現上述一系列病變,很可能是幽門梗阻,應該盡早到醫院檢查明確診斷,并進一步弄清梗阻的原因和性質,以便選擇適當的方法予以治療。
疾病分類
潰瘍病并發幽門梗阻有四種:
1.痙攣性梗阻:幽門附近潰瘍,刺激幽門括約肌反射性痙攣所致。
2.炎癥水腫性梗阻:幽門區潰瘍本身炎癥水腫。
3.瘢痕性梗阻:潰瘍胼胝硬結,潰瘍愈后瘢痕攣縮。
4.粘連性梗阻:潰瘍炎癥或穿孔后引起粘連或牽拉。
病因
1、消化性潰瘍所
(1)痙攣性梗阻:幽門附近潰瘍,刺激幽門括約肌反射性痙攣所致;(2)炎癥水腫性梗阻:幽門區潰瘍本身炎癥水腫;(3)瘢痕性梗阻:潰瘍胼胝硬結,潰瘍愈后瘢痕攣縮。臨床表現有:嘔吐,痛節律變為持續、制酸劑失效,腹脹、胃內有振水聲;(4)粘連性梗阻:潰瘍炎癥或穿孔后引起粘連或牽拉。2、腫瘤所致
(1)惡性腫瘤所致的PO(某些幽門部或胃竇部癌腫,惡性淋巴瘤十二指腸癌向幽門區浸潤、胰頭癌之巨大的瘤體壓迫胃出口時均可導致PO);(2)良性腫瘤所致的PO(胃異位胰腺,有人報道胰腺假性囊腫所致的胃出口梗阻)。
3、炎癥所致(總膽管并發膽囊壓迫性幽門梗阻)
4、先天性病變所致
(1)幼兒先天性肥厚性幽門狹窄(HPS);(2)成人HPS;(3)胃粘膜隔;(4)環狀胰腺;(5)先天性幽門閉鎖。
5、其他原因所致
(1)腐蝕性狹窄(常發生于吞食腐蝕性物質后);(2)手術后狹窄(胃手術后吻合口縫得較小,伴明顯水腫或術中胃網膜弓被破壞,大網膜壞死炎癥,包繞并縮窄吻合口可引起梗阻。
流行病學
幽門梗阻也是胃十二指腸潰瘍的常見并發癥,占外科治療潰瘍病病人的10%~30%。在手術治療的潰瘍病人中,機械性幽門梗阻占5%~20%。
病理生理
1.痙攣性幽門狹窄 位于幽門或幽門附近的潰瘍,可以因為黏膜水腫或因潰瘍引起反射性幽門環行肌收縮,致使幽門通過障礙,其梗阻為間歇性。
2.水腫性幽門狹窄 由于潰瘍活動,黏膜炎癥水腫,可使幽門通過受阻,但炎癥水腫吸收后,即可緩解,這種梗阻為暫時性。
3.瘢痕性幽門狹窄 較常見。慢性潰瘍所引起的黏膜下纖維化,形成瘢痕性狹窄引起的幽門通過受阻,致使食物和胃液不能順利地通過,這種梗阻屬永久性,常需手術治療。
癥狀體征
一般病人都有較長潰瘍病史,隨病變的進展,胃痛漸見加重,并有噯氣、反胃等癥狀。病人往往因胃脹而厭食,抗酸藥亦漸無效。由于胃脹難忍,病人自己用手指伸入咽部引誘嘔吐。吐出物通常為數小時以前所進的飲食,不含膽汁,有腐敗酸味。逐漸嘔吐頻繁,病人因懼腹脹,故晚間不敢進食,但每晚仍將白天所進飲食全都吐出,然后才覺舒適。胃逐漸擴張,上腹部飽滿并訴有移動性包塊,病人自己和家屬都能看出,由于嘔吐次數增加,脫水日見嚴重,體重下降。病人覺頭痛、乏力、口渴,但又畏食,重者可出現虛脫。由于胃液丟失過多,可發生手足搐搦,甚至驚厥。尿量日漸減少。最后可發生昏迷。體征:病人消瘦,倦怠,皮膚干燥、喪失彈性,而且可出現維生素缺乏征象,口唇干,舌干有苔,眼球內陷。上腹膨脹顯著,能看見胃型和自左向右移動之胃蠕動波。叩診上腹鼓音,振水音明顯。能聽到氣過水聲,但很稀少。Chvostek和Trousseau 征陽性。
臨床表現
1.腹疼痛及飽脹感: 幽門梗阻多在進食后發生,入晚尤甚,暖氣帶有臭味。常于餐后上腹疼痛加重,隨著胃潞留的出現,變為上腹彌漫性脹痛或飽脹不適。
2.嘔吐:
為幽門梗阻最突出的癥狀,其特點是:嘔吐多發生在下午和晚間,嘔吐量大,一次可達一升以上,梗阻程度愈重,嘔吐次數愈多。嘔吐物含有宿食(郁積的食物),又叫隔夜食,故有腐敗酸臭味。不含膽汁。患者于嘔吐后癥狀減輕或完全消失,故喜自行誘發嘔吐,以緩解癥狀。
3.上腹膨隆:
由于胃內排空障礙,胃內容物潴留過多,致使胃處于擴張狀態。所以相當一部分患者可看到呈半球形隆起,即擴大的胃型輪廓。
4. 胃蠕動波與震水者:
胃內容物通過幽門因難,胃肌強烈收縮,上腹可隆起的胃型,有時可見胃蠕動波,蠕動波由左向右,走向幽門方向,止于該處(起自左肋弓下,行向右腹,甚至向相反方向蠕動)。在空腹時,輕輕用手扶雙傭腰部,然后左右搖動,可聽見胃內水的振動聲音。一般正常人在空腹時是沒有振水音的,而大約2/3幽門梗阻患者可有明顯的振水音,這提示胃內積聚液多,排空不暢。胃擴張內容物多,用手叩擊上腹時,可聞及水震蕩聲。
5.脫水征:
由于嘔吐過多可致患者營養不良及脫水,病人表現為皮膚干燥,彈性差,消瘦及衰弱面容。
6.堿中毒:
由于患者頻繁嘔吐,丟失大量的水與電解質,而發生脫水及電解質紊亂,引起堿中毒。有時可出現四肢抽搐、嗜睡、肌肉軟弱、腱反射消失,以致昏迷。
7.尿少、便秘、脫水、消瘦,嚴重時呈現惡液質。口服鋇劑后,鋇劑難以通過幽門。胃擴張、蠕動弱、有大量空腹潴留液,鋇劑下沉出現氣、液、鋇三層現象。
診斷檢查
診斷:根據潰瘍病史、典型癥狀以及X 線和胃鏡檢查結果,不難作出診斷。但應進一步明確病因及病情嚴重程度以利治療。
實驗室檢查:血常規檢查可發現因營養不良所致輕度貧血,血化學顯示鈉、鉀、氯都低于正常,二氧化碳結合力和pH 值升高,二氧化碳分壓亦高,呈低鉀性堿中毒。非蛋白氮或尿素氮因尿少亦高于正常。由于長期饑餓,可出現低蛋白血癥。如貧血嚴重,大便潛血陽性,應考慮惡性潰瘍之可能性。胃液檢查,良性潰瘍病的胃液酸度高,一般在50~l00mmol/h。如胃液中鹽酸缺乏,須進一步做細胞學檢查,以及其他檢查以排除腫瘤。
其他輔助檢查:
有長期潰瘍病史的患者和典型的胃潴留及嘔吐癥狀,必要時進行X線或胃鏡檢查,診斷不致困難。
1.X 線檢查 除透視下能見到巨大胃泡以外,應在洗胃后作X 線鋇劑胃腸造影。可清楚地看見擴大的胃和排空困難(圖1)。如為幽門痙攣,可在較長的觀察過程中見到幽門松弛時胃內容暫時排出現象。一般在注射阿托品或654-2 后亦可觀察到幽門松弛,因此容易鑒別,但黏膜水腫和瘢痕攣縮所引起之幽門狹窄,則難以在X 線照片上區別。經一段時間內科治療以后,再作造影,如幽門梗阻情況好轉,則可以說明有水腫的因素存在。此外,還能看見潰瘍的龕影或十二指腸壺腹部變形,對于鑒別良性或惡性潰瘍,亦有80%~85%的可靠性。
2.胃鏡檢查 纖維胃鏡能看出幽門痙攣、黏膜水腫或黏膜脫垂,以及瘢痕性狹窄等不同的病理變化,并可以看出潰瘍的大小、位置與形態。對可疑惡性的病例,須作活組織檢查。因此胃鏡檢查能為幽門梗阻的病因提供確切的診斷依據。
3.鹽水負荷試驗 先將胃內存積的內容物抽吸干凈,然后于3~5min 內注入生理鹽水700ml,30min 以后再吸出胃內鹽水。若抽出不及200ml,說明無幽門梗阻;若抽出超出350ml 以上,則認為有梗阻存在。
鑒別診斷
1.活動期潰瘍所致幽門痙攣和水腫 患者常有潰瘍病疼痛癥狀,梗阻為間歇性,嘔吐雖然很劇烈,但胃無擴張現象,嘔吐物不含宿食。經內科治療梗阻和疼痛癥狀可緩解或減輕。
2.胃癌所致的幽門梗阻 患者病程較短,胃擴張程度較輕,胃蠕動波少見。晚期上腹可觸及包塊。X 線鋇餐檢查可見胃竇部充盈缺損,胃鏡取活檢能確診。
3.十二指腸壺腹部以下的梗阻性病變 如十二指腸腫瘤、環狀胰腺、十二指腸淤滯癥均可引起十二指腸梗阻,伴嘔吐,胃擴張和潴留,但其嘔吐物多含有膽汁。X 線鋇餐或內鏡檢查可確定梗阻性質和部位。
并發癥狀
病程較長,病人逐漸出現全身乏力,日益消瘦,體重下降,尿少、便秘,有時出現精神癥狀及手足搐搦等。
治療方案
一般幽門梗阻的病人,不宜施行緊急手術;如經過3~5 天胃腸減壓,病人能恢復飲食,病情逐漸好轉,說明痙攣和水腫的因素得到消除,可繼續觀察。必要時重復鋇餐檢查。反之,如減壓無效則說明為瘢痕性狹窄,必須采取手術治療。如有惡性腫瘤的證據,無疑更須積極采取手術措施。
1.內科治療 矯正失水與電解質紊亂是治療幽門梗阻的首要問題,因為丟失胃酸多,存在不同程度的堿中毒。因此入院后可以先給生理鹽水2000ml,待尿量增加,便須加入氯化鉀溶液40~60mmol(1g 氯化鉀含鉀13.3mmol),即15%氯化鉀溶液20~30ml;低鉀性堿中毒嚴重者甚至每天應補充6~8g 的氯化鉀。水分的補充則用5%~10%葡萄糖溶液。按每天基礎需要量2500ml 計算,外加每天從胃管吸出的量和失水量的一部分。因此每天輸入液體量,除按血化學測定結果輸入適量的電解質溶液外,不足水分以葡萄糖液補充。其次,是使擴張的胃經持續減壓得到復原。炎癥水腫消失,胃壁肌層的張力得以恢復。如梗阻為幽門痙攣或黏膜水腫所致,則于梗阻消除后,按潰瘍病調節飲食和相應的藥物。
2.外科治療 經短期內科治療無效,說明瘢痕攣縮為引起幽門梗阻的主要因素。或經檢查診斷為胃潰瘍,尤其是有惡變可疑者,于非手術療法使炎癥水腫消失后,應擇期行手術治療。既往所采用的單純引流術,如幽門成形術或胃空腸吻合術,不能解決潰瘍病的問題。因此現在普遍施行胃切除術或迷走神經切斷術,后者以選擇性或高選擇性迷走神經切斷術為主,而迷走神經干切斷術已很少應用。選擇性迷走神經切斷術加胃竇切除術,并作胃十二指腸吻合,曾經被認為是治療幽門梗阻最好的手術,但有時十二指腸不易游離。則作選擇性迷走神經切斷術加胃竇切除術,而后行胃空腸吻合術。近來主張作高選擇性迷走神經切斷術而不加幽門成形術者較多。如果潰瘍位于幽門部的前壁,在作幽門成形術時應將潰瘍切除;但若潰瘍是在后壁,則幽門成形術不能同時切除潰瘍;只有行胃竇切除才能切除潰瘍,或將潰瘍曠置。總之,為幽門梗阻施行手術,首要任務是解決梗阻,其次是根治潰瘍病,究竟那種術式效果好,主要根據病情來考慮:病人的年齡、全身情況、胃酸的高低、胃炎的程度,以及潰瘍所在位置,還要考慮術者對各種術式的熟練程度。如病情不允許作復雜手術,可選擇簡單引流手術,以解決當務之急。
其它治療方法
1.非手術療法:幽門痙攣或炎癥水腫所致梗阻,應以非手術治療,方法是:胃腸減壓,保持水電解質平衡及全身支持治療。
2.手術療法:
瘢痕所致幽門梗阻和非手術治療無效的幽門梗阻應視為手術適應癥。手術的目的是解除梗阻,使食物和胃液能進入小腸,從而改善全身狀況。常用的手術方法有:
(1)胃空腸吻合術:法簡單,近期效果好,死亡率低,但由于術后吻合潰瘍發生率很高,故現在很少采用。對于老年體弱,低胃酸及全身情況極差的患者仍可考慮選用。
(2)胃大部切除術:患者一般情況好,為最常用的術式。
(3)迷走神經切斷術:迷走神經切斷加胃竇部切除術或迷走神經切斷加胃引流術,對青年患者較適宜。
(4)高選擇性迷走神經切斷術:高選擇性迷走神經切除及幽門擴張術,取得滿意效果。
幽門梗阻患者術前要作好充分準備。術前2~3天行胃腸減壓,每日用溫鹽水洗胃,減少胃組織水腫。輸血、輸液及改善營養,糾正水電解質紊亂。
3、中醫療法
在中國醫學中幽門梗阻屬“反胃”、“停飲”的范疇。曾有記載:“反胃者,飲食倍常,盡入于胃矣,但朝食暮吐,暮食朝吐,或一兩時而吐,或積至一日一夜,腹中脹悶不可忍而復吐,原物酸臭不化,此已入胃而反出,故曰反胃。”中醫在治療因幽門括約肌痙攣或幽門附近炎癥水腫所引起的幽門梗阻有較好的辦法。往往采用中西醫結合的辦法,經過禁食、補液、胃減壓,同時配以中藥治療,可促進幽門水腫的消退和解除幽門痙攣,還能促進胃的排空,調整脾胃功能。 中醫認為幽門梗阻證候屬中焦虛寒,停飲反胃‘因此,治療上采用溫中散寒,化瘀通里,有人用化瘀通幽湯治療,其藥方為黃芪20克,枳殼15克,瓦楞子30克,丹參l0克,桃仁10克,桂枝15克,炒萊菔子15克,白芍25克,大黃10克。用法是通過胃管抽盡胃內潴留液,然后注入化瘀通幽湯煎劑150毫升,夾住胃管2~3小時,每日灌注兩次(1劑)。重者可用1劑半或兩劑,每日灌注3~4次。如果幽門梗阻減輕,胃排空逐漸恢復,則可根據潰瘍的特點以及全身情況辨證施治。對于瘢痕性完全性幽門梗阻則考慮手術治療。
飲食治療
當潰瘍病并發幽門梗阻時,應臥床休息、禁食,可輸液以維持水、電解質和酸堿平衡。也可用膽堿藥物以抑制胃液分泌和胃蠕動,延緩胃排空時間,有利于食物和抗酸劑中和胃酸的作用,可緩解癥狀。在幽門梗阻初期經胃腸減壓治療后有所改善,當不完全梗阻時,胃潴留量少于250毫升時,則可開始吃清流質飲食。完全梗阻時應禁食。?
飲食治療
開始吃飯時,應給少量的米湯、藕粉等清淡流質食物,每次限30~60毫升。如無不適,可逐漸加至150毫升。凡有渣及牛奶等易產氣的流質均不宜食用。病情穩定后,按潰瘍病急性期飲食分階段供給,但應限制脂肪,因梗阻病人多不能耐受脂肪。?
如需外科手術處理,術后飲食需視病人的具體情況而定。一般術后禁食24~48小時,3~4天后腸道功能可恢復。肛門排氣后可開始進食少量清流質食物,有條件的也可服用要素膳,5~6天后可進食少渣半流,1周后可進食少渣軟飯,內容可參考潰瘍少渣食譜。
預防預后
預后:經短期內科治療無效,說明瘢痕攣縮為引起幽門梗阻的主要因素。經手術治療解除梗阻后,90%以上可獲得滿意療效。
預防:積極有效的治療潰瘍病,防止出現痙攣性、水腫性和瘢痕性幽門狹窄而引起的梗阻。
1、幽門梗阻的病人忌用抗膽堿能或抗毒蕈堿藥物。
2、可進清流質,凡有渣及牛奶等易產氣的流質均不可食。
3、不要饑飽無常,不吃生冷刺激難消化食物。
保健貼士
1、幽門梗阻的病人忌用抗膽堿能或抗毒蕈堿藥物。
2、可進清流質,凡有渣及牛奶等易產氣的流質均不可食。
3、不要饑飽無常,不吃生冷刺激難消化食物!
相關常識
什么是幽門梗阻?
幽門梗阻為潰瘍病最常見的并發癥,多見于十二指腸潰瘍,偶可見于幽門管或幽門前區潰瘍。據統計在十二指腸潰瘍中發生幽門梗阻者約占8%,而在胃潰瘍中僅占2%左右。
什么原因引起幽門梗阻?
潰瘍病并發幽門梗阻有四種:
1.痙攣性梗阻:幽門附近潰瘍,刺激幽門括約肌反射性痙攣所致。
2.炎癥水腫性梗阻:幽門區潰瘍本身炎癥水腫。
3.瘢痕性梗阻:潰瘍胼胝硬結,潰瘍愈后瘢痕攣縮。
4.粘連性梗阻:潰瘍炎癥或穿孔后引起粘連或牽拉。
幽門梗阻有什么癥狀?
1.嘔吐:嘔吐是幽門梗阻的突出癥狀,其特點是:嘔吐多發生在下午或晚上,嘔吐量大,一次可達一升以上,嘔吐物為郁積的食物,伴有酸臭味,不含膽汁。嘔吐后感覺腹部舒服,因此病人常自己誘發嘔吐,以緩解癥狀。
2.胃蠕動波:上腹可隆起的胃型,有時見到胃蠕動波,蠕動起自左肋弓下,行向右腹,甚至向相反方向蠕動。
3.震水音:胃擴張內容物多,用手叩擊上腹時,可聞及水震蕩聲。
4.其他:尿少、便秘、脫水、消瘦,嚴重時呈現惡液質。
幽門梗阻需要做哪些檢查?
有長期潰瘍病史的患者和典型的胃潴留及嘔吐癥狀,必要時進行X線或胃鏡檢查,診斷不致困難。
如何治療?
1.非手術療法:由幽門痙攣或炎癥水腫所致梗阻,應以非手術治療,方法是:胃腸減壓,保持水電解質平衡及全身支持治療。
2.手術療法:瘢痕所致幽門梗阻和非手術治療無效的幽門梗阻應視為手術適應癥。手術的目的是解除梗阻,使食物和胃液能進入小腸,從而改善全身狀況。常用的手術方法有:
(1)胃空腸吻合術:方法簡單,近期效果好,死亡率低,但由于術后吻合潰瘍發生率很高,故現在很少采用。對于老年體弱,低胃酸及全身情況極差的患者仍可考慮選用。
(2)胃大部切除術:如患者一般情況好,在我國為最常用的術式。
(3)迷走神經切斷術:迷走神經切斷加胃竇部切除術或迷走神經切斷加胃引流術,對青年患者較適宜。
(4)高選擇性迷走神經切斷術:近年有報道高選擇性迷走神經切除及幽門擴張術,取得滿意效果。幽門梗阻患者術前要作好充分準備。術前2~3天行胃腸減壓,每日用溫鹽水洗胃,減少胃組織水腫。輸血、輸液及改善營養,糾正水電解質紊亂。
| ||||
Copyright @ 2001-2013 www.damingfuzh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健康網 版權所有
網站所登新聞、資訊等內容, 均為相關單位具有著作權,未經書面授權,轉載注明出處
未經中國健康網書面授權,請勿建立鏡像,轉載請注明來源,違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