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由入駐搜狐公眾平臺的作者撰寫,除搜狐官方賬號外,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場。舉報
《健康甘肅》由:
甘肅省衛生與計劃生育委員會
甘肅省廣播電影電視總臺
一項發表于《環境與健康展望》的研究顯示,早年所經歷的空氣污染可能導致小鼠大腦發生多種有害變化,而這些現象也可見于自閉癥及精神分裂癥患者。
對于人類自閉癥及精神分裂癥患者,上述改變主要發生在男性中。另外,在短期記憶、學習能力及沖動控制方面,暴露于污染空氣的小鼠同樣表現欠佳。
該項研究結果與先前數項研究結果一致,即空氣污染與兒童自閉癥相關。尤其值得關注的是2013年發表于《美國醫學會雜志?精神病學》的一項研究,該研究顯示,0-1歲之間生活在交通相關空氣污染較嚴重地區的兒童,罹患自閉癥的風險為其他兒童的3倍。
“我們的研究為以下觀點進一步增加了證據,即空氣污染可能在自閉癥及其他神經發育障礙的發病中扮演了某種角色。”主要研究者、羅徹斯特大學環境醫學系教授Deborah Cory-Slechta指出。
研究者采用了三種研究設計。Cory-Slechta教授及其同事將小鼠暴露于污染空氣中,其主要成分為高濃度大氣超細顆粒物,研究者在暴露完成后24小時檢查了第一組小鼠的大腦。結果顯示,該組所有小鼠腦內均存在廣泛分布的嚴重炎癥,且雙側的側腦室體積擴大至正常的2-3倍。
另外兩組小鼠大腦也存在同樣的問題,研究者分別在暴露后40天及270天對其進行了檢查。這一結果證明,污染空氣對大腦的損害是永久性的。研究還顯示,三組小鼠大腦中谷氨酸鹽水平均有所升高,這一現象同樣見于自閉癥及精神分裂癥患者。
數十年來,針對空氣污染損害身體的研究多聚焦于受累最為明顯的器官——肺。研究顯示,直徑不同的污染物顆粒對身體的影響也有所不同。事實上,直徑最大的顆粒危害反而最小,因為人們可通過咳嗽將其排出;直徑更小的顆粒,也就是所謂超細顆粒的危害更大,因為這種污染物小到可以深入肺部并被吸收入血,導致全身性的毒性反應。
這一觀點促使Cory-Slechta教授設計了上述試驗。該研究同時也是首項同時探討超細顆粒對大腦的影響及其作用機制的研究。
“我認為,本項研究將一個新問題擺上了臺面:現行針對空氣質量的管理標準是否足夠保護我們的孩子。”Cory-Slechta教授稱。
| ||||
Copyright @ 2001-2013 www.damingfuzh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健康網 版權所有
網站所登新聞、資訊等內容, 均為相關單位具有著作權,未經書面授權,轉載注明出處
未經中國健康網書面授權,請勿建立鏡像,轉載請注明來源,違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