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由入駐搜狐公眾平臺的作者撰寫,除搜狐官方賬號外,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場。舉報
幸福又辛苦的280個日夜里,我們為孕育生命感到幸福,也為承受生命略有辛苦。母親的偉大,在于創造,也在于失去。相守的每時每刻都值得幸福感動,而前方的各種風險也需要勇敢承擔。今天,我想和您談談流產的事兒,讓我們一起上份心理保險。
一.為什么會流產?
自然流產一定事出有因,而這里面的因果關系多種多樣:
1.遺傳基因缺陷:染色體結構或數目異常的胚胎大多會在孕早期流產,絕大多數自然流產史自然淘汰的結果。
2.環境威脅:化學物質(砷、鉛、苯、甲醛、氯丁二烯、氧化乙烯等),物理因素(放射線、噪音、高溫等)。
3.母體疾病:全身性疾病(高熱、嚴重貧血、心力衰竭、嚴重慢性腎炎或高血壓、細菌毒素或病毒感染)、內分泌失調(甲狀腺功能減退癥、嚴重糖尿病、黃體功能不足等)、生殖器官疾病(子宮畸形、盆腔腫瘤、宮頸內口松弛等)、創傷(行腹部手術、外傷等)。
4.免疫因素:母親患有抗磷脂抗體綜合征等自身免疫性疾病,母體排斥胚胎。
5.母親行為不良:吸煙、酗酒、吸毒、極度抑郁、焦慮等。
二.流產會怎樣?
流產的主要癥狀是腹痛和陰道流血。不同時間發生的流產名稱不同:
1.早期流產(孕12周之前流產):
絨毛與蛻膜分離即開始出血,且全程均有陰道流血,后子宮受出血刺激為了止血而收縮,出現痛經樣下腹痛。
2.晚期流產(孕12到28周之間流產):
因胎盤已形成,為了排出胎兒,往往先子宮收縮,故腹痛在出血之前,胎盤在胎兒之后排出,一般出血較少。
「流產的最后常常會有大團血塊從陰道排出,那是胎兒及其附屬物,若是在家中排出,一定要保留好,帶去醫院,大夫需要判斷排出物的完整性,還需要把標本送病理檢查和染色體檢查,制定下一步的診療方案。」
三.流產不一定留不住!
流產是一個過程,會經歷如下三個階段:
先兆流產:
【是什么】陰道流血量較少,經休息及治療后流血停止、腹痛消失。
【為什么】此時宮頸口未開,胎膜未破,妊娠產物未排出。
【怎么辦】需要冷靜(胚胎還可能存活)→醫院就診→行婦科檢查、B超檢查及β-HCG測定→確定出血原因和胚胎發育狀況→觀察,必要時用藥,如果胚胎停育則應終止妊娠。
難免流產:
【是什么】先兆流產后陰道流血量增多,腹痛加劇。
【為什么】此時宮頸口擴張,胚胎組織已分離,流產已不可避免。
【怎么辦】請接受(流產已不可避免)→刮宮、吸宮術清出胚胎組織→胚胎組織送病理檢查→醫院復查隨診。
不全流產:
【是什么】胚胎及附屬物排出不完全,出血較多,甚至可引起休克。
【怎么辦】要配合(胚胎組織殘留很危險)→刮宮術、鉗刮術→如果出血較多可能會輸血、補液、抗感染。
若妊娠產物已全部排出,則為完全流產,后陰道流血會逐漸停止,腹痛會逐漸消失,此時若無感染一般無需特殊處理。
預防流產的幾點建議:
生命的孕育,需要你的愛惜與智慧。而你對寶寶的保護可不是天天躺在床上哪兒也不去就可以的。
①為了寶寶平和地生活
不過度悲傷,一切的悲傷都可以因孕育生命而治愈;不輕易動氣,一切的憤怒都可以因孕育生命而原諒;別老是緊張,哪有偉大的母親抗不過的壓力;不吸煙不喝酒,對你是健康的問題,對寶寶是生死的裁定。
②在最好的時候遇見他
適齡生育,年齡過小或過大都容易流產。女性的最佳生育年齡為23~30歲,請盡可能在最好的生命里孕育最美的生命。
③小心“病從口入”
注意孕期飲食,尤其注意飲食安全,不吃不明來源、沒有安全保證的食物,少吃加工食品、高糖高脂高鹽的食品,特別注意在食物加工、儲存過程中生熟分開、冰箱冷藏的食物要充分加熱,李斯特菌感染是導致流產、胎死宮內的一個原因,同時要注意飲食均衡,攝入能量適中。
④早期活動要適度
孕早期不宜進行劇烈運動或是重體力勞動,可以進行一般強度的工作和日常家務,體力勞動也應注意勞逸結合,也可在專業人員的指導下適度開展孕期運動。
馬大夫貼心話
自然流產對于每一位做母親的都是一件傷心的事情。但是“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我們需要認識到自然流產大多是胚胎發育異常或是母體不適宜繼續妊娠的結果。
自然選擇一絲不茍地把握著生命延續的軌跡,寶寶要走有上帝給他的理由,媽媽留不下有現實無奈的緣由,只愿我們可以在最好的時光里孕育最美的生命。
馬大夫科普
[頭胎與二胎妊娠間隔多久為好?]
答:妊娠間隔(IPI)指上次分娩至下次懷孕之間的時間間隔。目前推薦足月活產后IPI大于2年且少于5年。對于年齡超過35歲的女性,可以考慮縮短IPI至12個月。
剖宮產后的擇期剖宮產同前,如打算剖宮產后行陰道試產,則上次分娩至下次分娩的間隔建議18-24個月。
既往有子癇前期的女性,IPI至少12個月。對于有早產史的女性,推薦IPI也至少12個月。
| ||||
Copyright @ 2001-2013 www.damingfuzh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健康網 版權所有
網站所登新聞、資訊等內容, 均為相關單位具有著作權,未經書面授權,轉載注明出處
未經中國健康網書面授權,請勿建立鏡像,轉載請注明來源,違者依法必究